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,约翰·梅纳德·凯恩斯(John Maynard Keynes)的名字如雷贯耳,他的理论重塑了20世纪的经济政策,鲜为人知的是,另一位与其姓氏相近的思想家——卡恩斯(Cairnes)——同样在经济学领域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,约翰·埃利奥特·卡恩斯(John Elliott Cairnes, 1823–1875)是19世纪爱尔兰经济学家,他的思想虽未像凯恩斯那样广为人知,却在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过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本文将探讨卡恩斯的生平、理论贡献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隐秘影响。
卡恩斯出生于爱尔兰拉夫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,早年受教于都柏林三一学院,主修哲学与政治经济学,他的学术生涯深受大卫·李嘉图(David Ricardo)和约翰·斯图尔特·穆勒(John Stuart Mill)的影响,成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坚定支持者,卡恩斯并非简单的理论继承者,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经济问题上的批判性思考,使其成为古典经济学末期最具革新精神的学者之一。
19世纪中叶,欧洲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,经济学理论也面临转型,卡恩斯在此时崭露头角,其著作《政治经济学的特征与逻辑方法》(The Character and Logical Method of Political Economy, 1857)系统阐述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性,强调演绎推理的重要性,这一观点为后来的边际革命(Marginal Revolution)埋下了伏笔。
卡恩斯认为,经济学不应追求如物理学般的绝对精确,而应基于“假设”展开逻辑推演,他在《政治经济学的特征》中指出,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“人类在特定动机下的行为规律”,而非具体的历史事件,这一观点与后来的奥地利学派(如卡尔·门格尔)和芝加哥学派(如米尔顿·弗里德曼)的“方法论个人主义”不谋而合。
古典经济学中,工资基金理论认为工人的工资取决于预先积累的资本总量,卡恩斯在《奴隶权力》(The Slave Power, 1862)中挑战了这一观点,指出工资实际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,这一批判为后来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。
卡恩斯在《政治经济学原理》(Some Leading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, 1874)中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的非竞争性群体问题,提出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结构性差异,这一思想比赫克歇尔-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(Heckscher-Ohlin Model)早了半个世纪。
尽管卡恩斯与凯恩斯并无直接学术传承,但两人的思想存在微妙的联系:
卡恩斯的思想未能像凯恩斯主义那样席卷全球,原因有三:
近年来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,让学者重新发现了卡恩斯的价值,他对非理性行为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分析,恰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议题契合。
卡恩斯的名字或许被历史尘埃部分掩埋,但他的思想如同暗河,悄然滋养着经济学的土壤,从方法论革新到对市场动态的洞察,他证明了经济学不仅是“沉闷的科学”,更是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,在当今不确定性的时代,重访卡恩斯,或许能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另一种智慧。
(全文约1,200字)
注:文中“卡恩斯”指19世纪经济学家约翰·埃利奥特·卡恩斯,而非凯恩斯,为避免混淆,部分段落通过对比两人思想凸显其独特性。